返回
第535页
首页
更新于 2022-02-15 09:52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他没有办法像是鹤丸国永一样妙计频出,也不像一期一振和压切长谷部一样能对内政迅速上手。受到两位前主(森兰丸与织田信长)的影响,不动行光在这一块上并不是毫无天赋,但是他对于三郎的过度重视,也让他一面消极、一面焦躁,反而变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不动行光脸色醉酒的红晕因为目睹三郎的危机而被吓得褪去,虽然领带仍然是松松垮垮的挂在脖子上,但是垂下眼、肤色白皙的他看上去竟然也十分可靠,气质也与未来的森兰丸颇为相似。
    明智光秀暂时还没看出不动行光与目前还只是一惊一乍的小孩子的森兰丸的相似之处,但他确实从一开始就因为不动行光对三郎毫不掩饰的忠诚而对其怀有好感。明白三郎这次的平安全赖不动行光的反应及时,即使对方对他依旧是摆出了一副难以解决的冷淡模样,明智光秀也对着扭过头的少年感激地点了点头,低声地道谢。
    不动行光之后的反应,也不是明智光秀需要费心去记挂的了——归根结底,这位真正的织田信长从一开始就清楚地在刀剑付丧神与自己之间划下了界限。明智光秀之前在三郎的身边并没有看到不动行光,哪怕当时的他注意力绝大多数集中在三郎身上,也不可能漏掉这么一个身材高挑的付丧神。
    也就是说,是注意到了本愿寺僧兵要使用铁炮,不动行光才赶过来的。
    不管刀剑付丧神的视力到底多惊人,不动行光表现出来的速度以及力量,在让明智光秀庆幸之余,也清楚地明白了一件事——
    在数日前,前往原田直政身边的刀剑付丧神,确实是能够救下这一员大将的。
    这已经不是明智光秀的推测,而是刀剑男士们展现给他的事实。
    没有注意到明智光秀的深沉——由于明智光秀的脸实在是掩盖的太严实,要注意到实在太为难人了——三郎也低下头向不动行光道了声谢。原先还因为明智光秀的视线而露出微妙的别扭神色的少年立刻激动起来,白皙的脸上又渐渐蔓起激动的潮红。在不动行光兴高采烈的表忠心中,已经对刀剑男士们和家臣们对自己的赞誉见怪不怪的三郎直接将目光投向了战场,随后略有些惊讶地“咦”了一声。
    “那里好像有人开始撤退了啊,小光。”
    被时间溯行军的武力震慑、不敢再进行白刃战的僧兵们,在林间的时候也是用铁炮来进行攻击的。携带的弹丸有限,他们能对着织田家做出的铁炮攻击自然是没一会儿就停歇了。在弹丸用光后,这些带着铁炮、硬着头皮接近织田军的僧兵们如释重负,连退了几步才有心思去看织田军的现况。
    织田军不是毫无伤亡。
    铁炮的射击精度不高,这只代表着不太能命中想要的目标而已,并不代表弹丸本身的威力差。炽热的铅弹在僧兵们射击的那一刻四处纷飞,又因为体积的问题,并不像明晃晃的刀剑枪刃一样容易抵挡。
    如果是像明智光秀一样的全副武装,那种沉重坚硬的甲胄大概还能避免伤害。但显然,不管是骑兵还是足轻,眼下都没有这么好的防御装备,他们身上的大多数都是皮甲,在战争中抵挡流矢没有问题,面对刚刚僧兵们手持薙刀枪刃凶恶的劈砍也多少能稍作防御,但铅弹却是无法实打实的难以抵挡。他们只能在猝不及防中生受了铅弹的攻击,当即就有人摇晃了几下,险些落下马去。
    身上上受了伤,力道与攻击的频率也就不得不跟着削减。而本愿寺的僧兵们被他们压制的时候还人心涣散,在目睹了织田军被袭击后,即使在前方的、属于自己这一边的僧兵也被铁炮波及到了一些,精神也止不住地振奋起来。
    织田家的援军到了,因此明智光秀脱困了。但是刚刚的铁炮在证明,本愿寺的援军也到了。
    分兵之后仍然能够造成对织田家的人数压制,现在援兵到了,岂不正是本愿寺僧兵们反攻的时候吗!
    一时之间,本愿寺涌向织田军的僧兵又多了一些。过多的薙刀交织在一起,几乎能对彼此造成了阻碍,但是因为自觉得到了足够的援助,僧兵们面对织田军的回击竟然又提起了信心,身上渐渐多出了原本凶悍的影子。
    三郎就是在这个时候注意到战场的。
    本愿寺僧兵原先分为了两批,一批在三郎带兵驰援时反而被织田家的气势所慑,另一批在追击时间溯行军的时候损失惨重。围困天王寺的僧兵们以为自己得到了援军,但事实上,从林地里归来的僧兵们已经难以提起战斗的心思了。织田家的骑兵足轻虽然受伤,但是像三郎这样马匹被伤到、险些发狂的却是少之又少,他们也没有原田直政那种被一枪毙命的坏运气,因此在这些僧兵眼中,这些织田家仍然是形容完好,动作凶悍。
    这简直是他们最不想看见的东西了——同时也是他们早已心灰意冷预见的东西。
    如果能那么轻易就受伤,如何算作“第六天魔王”呢
    三郎身上鲜红的披风如血一般,但是他真正沾了血的袴裤却没那么容易被僧兵们看到,毕竟二者间实在是隔了太多的人,僧兵们也不见得有刀剑男士一般的眼力。马匹虽然巧合地中弹受惊,可是因为不动行光在身边的缘故,马儿没有跃起就被强硬的按下,根本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动静——这在僧兵们的眼中,就是“织田信长毫发无损”的实证了。
    --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